德國,未來的歐洲第一綠色大國

Author / 托馬斯·弗里德曼 2015/5/18 17:53:47 Source:紐約時報

柏林——在柏林美國學院(American Academy)度過的一周,給我留下兩個相互矛盾的感受:一是今天的德國理應得到一座諾貝爾和平獎,二是明天的德國必須摒棄二戰以來根深蒂固的和平主義,成為一股更威嚴、更主動的全球力量。兩者都是一種讚譽。

關於第一點,德國人已經把電網中將近三成的電力來源轉換成太陽能和風能,大概15年前這個比例接近零,這對我們這個星球和氣候的穩定性是有重大意義的。德國的Energiewende(能源轉型)的核心是「上網電價補貼」(feed-in tariff),該政策給出的條件極為優厚,讓德國人毫不猶豫地開始在家中安裝太陽能(或風能),而且自家屋頂產生的能源能夠賣出可預見的高價。

不可否認的是,上網電價補貼在初期代價會非常大。數十億歐元的補貼,是通過增收所有人的電費來支付的。但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購買更多可再生能源:它要創造需求,以壓低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,把它們變成主流的、廉價的能源選項。在這一點上,Energiewende獲得了無可爭議的成功。太陽能電價降幅超80%,風能降幅55%,現在零排放能源跟化石燃料比是有競爭力的。

「在我看來,德國能源轉型的最大成功在於促進了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,」德國綠黨(Green Party)下屬政治基金會海因里希·伯爾(Heinrich-Böll-Stiftung)的會長阿爾夫·富克斯(Ralf Fücks)說。「我們在這一領域創造了大眾市場,從而提高生產效率,大幅壓低成本。」這一切,都是由一個國土北端跟阿拉斯加南端在同一緯度上的國家實現的!

這是一項拯救世界的成就。而且令人欣喜的是,隨着價格的下降,對新裝用戶的補貼也下降了。安裝了太陽能板的德國人最終是賺錢的,這就是為什麼該項目始終很受歡迎,只有產煤區例外。目前德國有140多萬戶家庭和協作組織在使用自己的太陽能/風能電力。「現在有上千個私立能源協作組織在運行,」能源經濟學家克勞迪婭·肯福爾特(Claudia Kemfert)說。

綠黨議會黨團副主席奧列佛·科舍爾(Oliver Krischer)告訴我:「我有個朋友,在有太陽的日子,到家都顧不上跟妻子打招呼,會徑直到樓下去查電錶,看看自己發了多少[電]。現在有了能源可以自己來[生產]的觀念。這是個進展。」該國的四大煤電/核電公司受到極大衝擊,以至於其中意昂集團(E.On)分拆成了兩個公司——一個專註於榨取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和核能最後的一點利潤,另一個專註可再生能源。德國人開玩笑說它們分別叫「E.Off」和「E.On」。

這裡有一個問題:德國仍然有大量廉價、骯髒的褐煤,用來作為風能和太陽能的後備,因為更清潔的天然氣要更貴,而核能正被逐步淘汰。

可再生電力是這樣,那麼國家勢力的情況如何呢?經過二戰後兩代人的發展,不願意將自己的力量伸展到國境之外的心態,已在德國政治中深深紮根。考慮到歷史,這是好事。但這是不可持續的。以當今德國的地位之重要,在歐洲絕無僅有——這是源於它在行政制度、法治方面的高水準,以及基於中型企業的強勢經濟。

當你跟德國官員談起希臘時,他們的主要不滿不是希臘的財政政策——這方面近來已經好轉了——而是它的政府機構的腐敗。一位德國財政官員跟我說,希臘人「無法實施結構性改革,有這個意願也做不到。」希臘的政府部門一團糟。

美國對歐洲的興趣在減少,英國正淡出歐盟,而最後僅存的那點作為全球性軍事力量的身份,也將蕩然無存,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不振,大多數北約(NATO)國家都在縮減國防預算,德國發揮更多領導作用,在我看來是不可避免的。它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,目前是對抗該國對烏克蘭的進犯的最重要手段。此外在地中海,歐洲要面對一股越來越洶湧的難民潮(而俄羅斯和中國剛宣布,兩國海軍五月中旬會在那裡舉行聯合軍事演習),德國別無選擇,只能力主歐盟海上力量進行某種回應。

德國跟其他歐洲國家在影響力上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,但話不能說太直白。一位德國外交政策官員表達了他們的兩難境地:「我們要做好擔負更多領導角色的準備,並且要清楚,其他國家有多不情願讓德國來帶頭——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歐盟行事。」

我的預測:德國會是歐洲第一個綠色的、由太陽能驅動的超級大國。你也許會問,一個國家能同時具備這幾個屬性嗎?他們別無選擇。